你現在的位置:首頁 >> 社會經緯 >> 衛生健康 >> 讓基層黨組織強起來——大方縣大方鎮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集錦
讓基層黨組織強起來
——大方縣大方鎮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集錦
作者:本刊記者 楊 超 實習記者 龍 翔  發布日期:2009/3/20 閱讀次數:
大方鎮黨委書記楊超(右)在調研基層組織建設工作
  從大方縣城往西南方向大約8、9公里,過對江大橋向右,立即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——柏油路面的通村公路坎腳,清澈的對江河水在微風的輕拂下泛起陣陣漣漪。微風中飄來一絲絲泥土的氣息。初春剛至,野草的嫩葉尚未出芽,山野里的那一層淡淡的嫩綠應該是早種的蔬菜作物冒出了嫩芽。房前地邊河畔的竹桃梨柳還看不出明顯的春的信息,但絕不妨礙你的想象——山花爛漫的時節,綠柳拂水,田野里一片蔥郁,翠竹粉桃掩映幾家農舍,山那邊隱隱飄過來一兩聲吆喝……暖暖的春日會讓人不禁迷糊起來,以為自己便是置身畫圖中了。
  這里是大方縣大方鎮對江村的地界。過去現在都小有名氣——過去是窮得出名;而如今,這里成了遠近聞名的“菜籃子”,不僅大方城,就在畢節,也有不少的人家要仰仗這里的黃瓜豆莢芹菜大蔥解決一日三餐。
  選好帶頭人,建好村支部
  上百戶人家夾路而居,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條小街。不僅有街有市,還有面包車往返跑大方,進城只要20來分鐘——這里就是對江村,村黨支部設在一個老瓦房院子里,古樸而不失氣派。
  進了大門,村支書楊繼凱一邊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,一邊把我們迎進村支部會議室。66歲的楊繼凱已任對江村支書14年,為人純樸,待人誠摯。如今的對江村人均收入超過3600元,高出全區水平近800元,說這個成績是在楊繼凱的帶領和帶動下取得的一點不過分,他是這里名副其實的“帶頭人”。老支書可是見過大世面的,從十多年前外出學習蔬菜種植起,他就經常與村外鎮外縣外區外省外的人打交道,對江村蔬菜種植的風風雨雨他都經歷過。因為勤奮努力和成效卓著,他獲得省勞動模范稱號,還被選為省人大代表。
  在輕松的氣氛中,老支書打開了話匣子。
  對江村位于對江河西岸,距大方縣城10公里,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750畝,轄5個村民組679戶共2801人,共有黨員76名。2004年,對江村被地委、行署命名為“小康村”,2006年被地委、行署確定為全區新農村建設試點村。
  以前的對江村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的窮村,全村人均只有7分地,一年種的糧食只夠半年吃。除幾戶農民居住的是土墻瓦房外,其余大部分居住的都是土墻草頂的茅草房。村內環境凌亂不堪,污水橫流,泥濘小路難以行走。群眾文化素質低,人多地少矛盾突出,農業發展還是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,群眾的生活十分困難。在試驗區建設中,對江村因地制宜,確定了以蔬菜種植為主導產業發展思路,走出了貧困,走上了小康之路。楊繼凱向我們談起了當初發展蔬菜種植的艱辛。
  被推選為村支書后,楊繼凱與村支部一班人反復研究,努力尋找帶領群眾發展生產、脫貧致富的路子。對江村海拔較低,土質肥沃,氣候溫和,全年無霜期達330天以上,適宜種植蔬菜。但當時一無技術,二無資金,怎么種?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,還是不順利。1997年,楊繼凱帶了兩名黨員到貴陽烏當區新豐村學習蔬菜種植。到了一戶農家的菜地,一看到番茄地里的架子,楊繼凱馬上就知道為什么自己種的番茄總是倒伏在地里,結的番茄老是浯在地里腐爛了。“一直都以為是品種不對呢,原來只是差個架子。”這次學習讓楊繼凱大開眼界,他如饑似渴學習了育苗、移栽、假植、管理。回來后的操作中發現,育苗還不成功,結果剛過完年,大年初二,楊繼凱就趕忙外出找苗載。這年他在地里搭了架子,結果番茄大豐收,個重半斤以上。
  “育苗是蔬菜種植的關鍵。羅甸的蔬菜春節前就假植了,我們比人家晚得多。同一品種的蔬菜,我們的剛開始成熟,人家的已快賣完了,我們剛好趕上價格最低的時候上市。”要提前育苗,就要提高溫度,當時沒有大棚,楊繼凱就在自家門口的地里挖了個坑,用塑料薄膜蓋上搞試驗。不想溫度高了,苗全被燒壞了,他才明白過來——還要用上溫度計。如今在對江,家家戶戶的大棚里都配備了溫度計,還有加熱裝置,溫度高了低了都能控制正常。2000年,對江開始建大棚,這年共建了20 個大棚。楊繼凱從一本蔬菜種植的雜志上看到,廣東佛山有一家工廠生產的一種防雹大棚,能抵御冰雹的襲擊,但價格很高,要960元一個。楊繼凱咬咬牙自己建了兩個,想看看效果怎樣。不想這一年,剛巧一場大冰雹襲來,其他人家的大棚全被打翻,楊繼凱的兩個防雹大棚安然無恙……不需要挨戶做工作,群眾一看都明白了。現在對江村,352個蔬菜大棚有332個是防雹大棚,周圍群眾要建防雹大棚,都來請對江村幫忙聯系。2008年,對江村除352個蔬菜大棚外,還連片種植蔬菜1200畝,純收入達720多萬元。“剛開始是大家連選種都不會,如今全村有瓜、豆等10個大類100多個品種。我們全國各地的優良品種都能找到。一個電話過去,人家聽說是貴州大方對江,都知道,經常是人家先發貨過來,我們驗證了再匯錢過去。周邊村鎮的群眾都到這里來找種子。”
  在村圖書室里擺滿了各種蔬菜種植的書籍雜志,群眾要學習可以來查找資料,村里蔬菜種植中的疑難問題也可以在這里尋找解決的辦法。村里不僅成立了蔬菜協會,還分了良種引進、技術服務、病蟲害防治、經紀人營銷四個小組,負責解決群眾蔬菜種植中的各種問題。
  “近幾年,畢節城市建設發展快,周邊土地減少,蔬菜種植也在減少,我們這里蔬菜很大部分都是供應畢節。蔬菜成熟的季節,每天下午,就有貨車前來裝菜,第二天凌晨4、5點,我們的蔬菜就到了畢節的蔬菜批發市場了。在大方西大街,晚上12點到凌晨1、2點正是蔬菜交易繁忙的時候。”看來,老支書的眼界不只限于村寨周邊,對外面的市場也是很了解的呢。
  “對江村這十多年能取得這樣的發展,全靠村黨支部帶頭。”當選為村支書起,楊繼凱就明白,黨支部要在群眾中有號召力,就要扎扎實實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。村黨支部的7個委員就有4人是以蔬菜種植為主的,這在群眾中起了很好的帶頭作用。把黨員培養成為致富能手,把致富能手培養成為黨員,這是村黨支部工作的一個重要思路。村民王步平家有3個人,靠種植蔬菜,年收入有4萬元,村黨支部對他進行培養,并發展為黨員。村民王永勝家原來很貧窮,生活很艱難,村黨支部對他進行幫扶,支持資金、提供技術指導幫助他發展蔬菜種植,如今他家已建有8個大棚,一年收入6、7萬元。村黨支部除了在生產上幫助他,還從思想觀念上幫助他。2007年,王永勝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,成為一名依靠自己雙手勤勞致富的基層黨員。在村里,有的年輕人只有20來歲,但思想好、人勤勞,也被發展為黨員。“在我們對江村,最能干的是黨員,最富裕的也是黨員。黨支部的戰斗力提高了,在群眾中號召力也增強了。”短短十來年,蔬菜種植讓對江村大變樣,不說那一幢幢變成水泥平房的民居,不說那水泥平房里的電視機、洗衣機、電燈、電話,也不說家家戶戶餐桌上的綠色蔬菜和無污染的肉食,單單看那輛擺著“大方——對江”線路牌候客的小面包車,就能瞧出些道道來。有專線車,說明已經有不少的人在縣城和村之間往返,說明村里有不少人家已經不只滿足于種菜、賣菜、賺錢,他們還想去縣城甚至更大的城市接受新的思想觀念。也許在不久的將來,有人會成為家在城里的對江人,或者是家在對江的城里人,這都將給這個環境優美的小山村帶來更為深刻的變化。而這些,也許是當初楊繼凱走出對江、走進烏當時所未曾料想到的。
  如今的對江村,群眾的經濟實力增強了,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增強了,村里適時制定了今后5年的發展規劃:每年增加100個蔬菜大棚,5年后達800個,蔬菜種植水平進一步提高,全村巖上(村后的山上)種植生態林,巖腳種植經果林,山腳種植蔬菜,河邊發展農家樂,村民人居收入達5000元,成為真正的小康村。是啊,選準了思路清晰、扎實能干、樂于奉獻的帶頭人,群眾想不致富都難!
  2008年底,楊繼凱被鎮黨委任命為對江管理區副主任。這一職務基本上都是由鎮干部擔任的,任命楊繼凱,除了他能干事,深得群眾信任和支持外,用鎮黨委書記楊超的話來說就是,“還有‘用人導向’的作用——對其他的村干部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。”
  五“要”六“建設”夯實基層組織
  “在農村和城市社區,基層組織是各級黨委、政府工作直接對群眾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,基層組織建設抓不好,所有的工作都無法落實好。”對于基層組織的作用及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性,大方鎮黨委書記楊超認識得非常到位,抓得也非常有力。“概括起來就是五‘要’六‘建設’:基層情況要熟悉,發展思路要創新,激勵機制要可行,督促調度要及時,獎懲激勵要兌現;加強制度建設、陣地建設、示范建設、隊伍建設、人才建設、廉政建設。”
  建好基層組織,常規管理和適時督促調度都必不可少。今年,大方鎮將全鎮范圍內的33個村和社區分為四個管理區,將全部工作按11個大項分解為1000分,納入目標考核管理,其中的黨建部分作為一個大項占205分。對所分解的各項工作,鎮里定時或不定時逐項逐條進行督促調度,并成立了目標辦進行考核,確保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并取得實效。同時,鎮里逐步推行“村級自管”的管理模式,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新村級干部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力。
  對于戰斗力不強的村(社區)組織,鎮里大刀闊斧進行調整。對工作不力村(社區)干部,鎮里單個進行談話做工作,經多次做工作仍不改正的,鎮黨委就對其進行調整,讓其他想干事、能干事的人上。大屯村黨支部工作不得力,特別是安全生產方面存在較多的問題,鎮黨委經過研究,果斷作出調整,任命小路村村委會副主任劉松為大屯村支書。新的村支部經過幾個月的努力,目前已初步扭轉了安全生產的不力局面,其它各項工作也步入了正軌。
 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,村級組織在發展經濟、帶領群眾致富方面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,需要鎮里去幫助,出思路、想辦法,積極謀劃。對江河畔的對江村蔬菜種植已經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,同在對江河畔的小路村蔬菜種植還在“小打小鬧”,鎮里及時出面,幫助制定發展規劃,提供技術指導,協調有關部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,積極引導農戶種植蔬菜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,小路村的蔬菜種植規模迅速擴大。2008年,村里除了連片種植850畝蔬菜外,常年種植的地蘿卜還有上2000多畝,水果800畝。在鎮里及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,村里還建起了30多個蔬菜大棚。目前村民僅蔬菜種植一項,一般人家都能有幾千元的收入,種得多的人家還能達到2—3萬元。鎮里準備進一步擴大小路村蔬菜種植規模,蔬菜常年種植達到1000畝以上,水果1500畝以上,地蘿卜3000畝以上,力爭把小路村打造成真正的蔬菜專業村。
[1樓] 網友就關于大方基層我的幾點看法,于2010/3/21 12:59:18發表:
履行黨要管黨、書記管黨職責全力打造鋼班子、鐵隊伍、硬核心,班子建設抓書記帶支部,注重提高基層組織為民辦事的能力,必須堅持實事求是,上級精神本地化,最好是村民組書記或者主任普遍素質化,盡量任用高素質人才,不過分追求本地化,以求得達到本地管理的方便,卻延誤地方發展的機會的寶貴時機。
發表評論
姓名:
評論:
(字數不能超過300個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剩余字數:
本類熱點
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,狼友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久久久久无码看片一区二区三区,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