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壯大養殖規模,曾經到銀行貸款而無抵押的農民劉興光,無奈之下,只得靠民間高利貸融資發展。當養豬場圈舍面積達700多平方米,生豬存欄400多頭,年收入超過40萬后,在經歷眾多磨礪的劉興光眼里和心里“不能一枝獨秀,要讓萬紫千紅”。于是,劉興光在深山閉鎖的鄉村以“放母還崽”的方式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業。在當地,得到劉興光支助的貧困群眾和貧困黨員稱劉興光是打造“中國版鄉村銀行的第一農民”。
處境艱難 立志脫貧
劉興光是家住貴州省100個貧困鄉之一的納雍縣鍋圈巖鄉馬場村村民。出生于70年代的他跟眾多同齡人一樣,在深山閉鎖的貧困山村,勉強讀完初中后就被迫回家成親生兒育女傳宗接代。山里人家,戶戶一樣,都缺吃少穿,大家固守著貧窮的家園,生病了無錢醫治,缺糧了無力相互救濟,處境艱難。
看著這一窮二白的現狀,不甘貧窮落后的劉興光在苦苦掙扎著,他平日里省吃儉用,毅然跑到縣城上了自費衛校,想學成以后為村民醫治疾病。
1993年從衛校畢業后,他回鄉做了村衛生員。從群眾看病的情況來看,他進一步了解鄉村普通百姓的辛酸,村子里的人生病,實在支撐不住才吃藥打針,吃藥打針還支付不了醫藥費。
看著群眾這樣艱難,開始時劉興光還慷慨解囊,但讀書欠下的債務卻永遠在頭上壓著,再這樣他是堅持不下去的。劉興光想,在村子里自己算是文化人,得想辦法幫大家脫貧致富。然而,在連公路都不通的深山中,村民守著的幾畝薄田瘦土長不出黃金,這又從何下手和大伙一起去突圍貧窮呢?幾經分析和思索,楊興光覺得只有選擇養殖業才適合于當地百姓的發展。
歷盡萬阻千難 闖出富路一條
養殖,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不易。在這窮鄉僻壤,以往村民養豬都只是為了過年,要走養豬致富的道路,得認真細致地計議。心中設計好養殖方案后,劉興光把想法告訴村民們,可沒有哪個人同意他的方案,就連他的家人也極力反對。大家提出一連串疑問:首先是無法籌集養殖成本,還有喂出的豬賣給誰呢?
由于不通公路,豬販子上門買豬就是狠殺價,要么不能成交,即使成交了算下喂養成本還要倒折本。
希望變成了泡影。
沉寂了一段時間后,劉興光還是放不下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,他利用閑暇時間去學釀酒技術。劉興光想,在鄰近鄉鎮,不是有很多人家烤酒喂豬十分成功嗎?通過說服家人,2003年他開始釀酒,并試著喂養10多頭母豬。
他的試驗成功了,雖然靠烤酒喂豬收益不大,但總算撞出了一條致富的路子。
信貸手續繁多 高利貸融資折本
2004年,馬擺到馬場村近10公里的公路暢通了,這無疑為劉興光的養殖帶來了天大的便利,此時的他就敢放膽養殖了。通過到大型養豬場學習,在初步掌握一套商品豬養殖技術后,他準備著手選用良種,擴大養殖規模。手頭沒有發展資金,他就找當地農村信用社貸款,然而,信用社貸款手續繁多,還要有資產作為抵押。由于沒有什么家底抵押,他只好徘徊于銀行的大門之外,望而卻步。但是,壯大發展的念頭驅使著他,在親戚朋友的指點和幫助下,他采取民間高利貸融資的渠道,籌集了幾萬元高利貸資金大修圈舍,并到貴陽購進32頭種母豬和2頭種公豬。
然而,他的養殖在剛成規模的時候,全國生豬價格大跌,圈舍里已經可以出欄的150多頭生豬銷售不出去。為了打開銷售渠道,他上水城、下貴陽尋找市場,百余頭生豬不僅得以順利出欄,還讓他結識了外面一些生豬收購商。
雖然這批出欄的生豬找到了銷路,也多少賺了點錢,但民間融資的高利貸卻讓他折了本,曾經經歷幾番周折的劉興光差點跌下而爬不起來。
實行“放母還崽” 打造“鄉村銀行”
劉興光始終沒有放棄養殖脫貧之路。2006年下半年,生豬價格回升,當年他就賺了20余萬。劉興光“發”了,成了村民眼中的財神,然而,在經歷著眾多磨礪的劉興光眼里和心里“一枝獨秀不是春”。經過多年打拼的他有著養殖技術,找到銷售渠道,還有一定的經濟實力,現在完全可以伸出援手幫助村民發展了。
在當地,由于貧困面較深,一些人家沒有養殖成本,為照顧貧困村民和貧困黨員,劉興光采取“放母還崽”的方式幫助無錢購買種豬的人家發展,同時,還以賒購方法提供飼料給眾多養殖戶。
2008年3月至今,劉興光以“放母還崽”的方式就放出去200多頭母豬,幫助160多戶貧困戶和貧困黨員發展養殖業。
馬場村9組的楊明高,一家6口,一年難有半年糧。楊明高人老實、無技能,出門打工不僅找不到錢,還要欠路費債。2008年3月,楊明高從劉興光家領走一頭母豬,當年6月就下了12個豬崽,8月出售仔豬,一共賣得7000多元錢。楊明高一家十分感激,賣了豬崽后到劉興光家還飼料款時,楊明高動情地說:“是你救了我們一家,是你給了我們一條賺錢的出路!你就是我們貧困戶的‘鄉村銀行’”
年逾花甲的貧困老黨員楊正合,家庭情況跟楊明高家相似,今年,也在劉興光家領走了兩頭母豬,同樣也先賒購飼料。劉興光照顧的像楊明高、楊正合等家庭經濟困難的人家還有很多,他始終奉行著“不能一枝獨秀,要讓萬紫千紅”的理念。
“曾經都在一個窮窩里生長,一人找錢不叫富,大家賺錢才叫富。” 村民們經常在議論著劉興光說的話,并在檢驗著他的言行,看著劉興光的舉動,大家感到佩服,對他肅然起敬。
富裕了的劉興光買來了運輸的貨車,哪家有出欄生豬他都會幫助運出去銷售,使得養殖戶每頭生豬能多賺200多元,為此,他還得罪了當地上門殺價的豬販子。
為使畜牧養殖業的“小生產”適應千變萬化的“大市場”,促進當地經濟不斷發展,劉興光根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》的規定,于2007年8月依法注冊登記成立了納雍縣首家農村專業合作組織——鍋圈巖鄉青山養殖專業合作社。到現在,合作社成員已經發展到160多個,“合抱之力”讓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,為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發揮著積極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