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現在的位置:首頁 >> 社會經緯 >> 衛生健康 >> 一點精氣神千里快哉風——解讀大方縣對江村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文構建
一點精氣神 千里快哉風
——解讀大方縣對江村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文構建
作者:畢節地區大方縣新聞信息中心 任貴明  發布日期:2008/10/25 閱讀次數:
  順應建設和諧社會的決策思路,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如風起云涌,一般選擇自然和經濟條件較好,或有一定特色的村作為示范點,以期在推廣中產生應有的示范效果,這是不二之義。然而,在“生產發展、生活寬裕、鄉風文明、村容整潔、管理民主”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中,有的是有形的,如經濟狀態、村容村貌,容易形成抓手,所謂看得見、摸得著,在較短的時期內能夠產生效果。甚至有的可以搞“短、平、快”,比較明顯表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,比如進村公路、入戶路和院壩硬化、改廁改圈等,只要有項目支撐,是容易立竿見影的。而無形的,有如鄉風和民主之類,多屬于精神層面,所謂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,自然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,倘若能有所漸進,就是有成效了,因為這是根本所在。
 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也就是從精神的、人文的,或者說從群體素質方面來解剖對江村這個個案,具有深遠而現實的意義,因為對江村是得天獨厚的。從自然條件的優勢,從歷史的傳統,特別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,對江人經過了近30年的探索和發展,培養了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精神,歷練了敢為天下先的自主創新精神,當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吹到對江河谷的時候,對江人早就準備好了,自然水到渠成。
  對江村地處對江河西岸,海拔在1100—1300米之間,年降雨量1600毫米,無霜期320天,年平均氣溫20℃—30℃。良好的地理氣候條件,加之距縣城僅10公里的區位優勢,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春風的滋潤下,從1980年初開始,對江人嘗試種植蔬菜,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積累,從零星種植發展到連片規范化種植,從傳統的季節性種植到反季節種植、多季節種植,對江人嘗到了種蔬菜的甜頭。
  對江村是有自然優勢的,但如果坐守優勢,維持傳統種植,那無非也就是大米多一點,產量高一點而已。對江村早期也種過蔬菜,無非也是傳統季節的白菜和辣椒之類,如果不思變、不思富,就不可能成為早熟蔬菜基地,也不可能創造出高于傳統種植5倍以上的生產效益。
  這種創業和創新精神的來源,不能不提起現任村支部書記、全省勞動模范楊繼凱。種了幾年的常規蔬菜之后,楊繼凱等幾個帶頭人一點也不滿足,如果沒有技術措施,僅靠海拔和氣候的自然優勢,蔬菜是早熟不起來的。
  1988年11月,楊繼凱和其兄楊繼厚來到貴陽新添寨新豐村取經。他們參觀了電熱溫床育苗后,楊繼凱傻眼了:我們那里連點電燈都還成問題,咋搞得起這個高科技的玩意兒?回來后,會做泥水工和木工的楊繼凱就琢磨開了,電熱這玩意咱玩不起,會不會有其他替代的方法呢?想了幾個晚上,他想到了烘烤烤煙的烤房通過火道給烤房加溫,是不是也可以通過火道給苗床地加溫呢?他和幾個敢吃螃蟹的人一合計,便試驗開了。
  現在對江村的菜農已經普遍使用電熱溫床育苗,想起當年的那股憨勁,楊繼凱笑了笑說,如果當年不敢闖,就沒有今天的對江,麻起膽子干,可能成功就包在失敗里面了。
  他們沿苗床方向在地底下砌出煙道,再覆蓋泥土整理出苗床,在苗床的一頭用煤炭燒火,煤氣從另一頭出來,如此來給苗床地加溫。由于不掌握溫度要多高,火要燒多大,村民姚繼忠、楊成堯因為火燒大了,苗床地里煮起了“稀飯”,苗全部被燒死。而楊繼凱卻很幸運,他從貴陽農科所帶來的黃瓜種和西紅柿種都育苗成功,加上小棚膜的保溫作用,提早一個月上市,收入翻了一番。后來他們才知道用溫度計來掌握溫度,單火道、雙火道、三火道都試驗過,最后還是覺得雙火道的適合。后來楊繼凱他們研究發明的小火道溫床育苗技術,還推廣到畢節、織金、威寧等地。
  現年已經67歲的楊繼凱算得上對江村蔬菜種植的元老派,后起之秀的少壯派們卻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在鉆研蔬菜的種植技術上,他們更有優勢,因為一般都具有初高中文化,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。他們頭腦靈活,懂得從科技報刊、電視上的科技節目中獲取技術知識、品種等技術信息,善于開發新品種,抓季節茬口。孔祥林、孔令全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,他叔侄倆在村的蔬菜協會里負責技術指導。比如新品種的引進種植,孔令全掌握了全國各地蔬菜良種場的信息,由他根據蔬菜新品種的信息,結合本地種植和銷售的適應性,決定選擇品種并引進。孔祥林的生產經驗豐富,負責進行新品種的試種,覺得效益好銷路好后再推薦給其他農戶。
  今年,孔祥林就負責試種了萵筍新品種“寒雪松”,個頭特大。按照生產標準,每株萵筍重1.85公斤,他試種了1000株,平均每株重1公斤,雖然實際產量比標準少了不少,但和原來種植的品種比較,增產已達1倍以上,準備小范圍推廣。孔祥林說,這種“寒雪松”雖然個頭大,但肉質呈青色,吃味比原來的品種還好,就是太大了不太適合家庭食用,但餐館反而喜歡,自己種植的1000株就是全部被畢節和大方的餐館買去的。
  對江人的創業和創新精神從哪里來?楊繼凱說了一句大實話:“是被現實的生存狀態逼出來的。”因為對江村人多地少,人均耕地只有7分,如果還維持原來的糧食生產,那么只有外出打工一條路。現在,全村2700多人中,僅有四五十人外出打工,這在全縣當屬最低的了。
  全區第三屆“青春獻給試驗區十佳青年”、對江村黨支部委員孔令全是一個言語不多,卻心細如發的人。他的那份土地僅有0.54畝,倘若種糧食,即便使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,產量最多也就千把斤,價值也最多六七百元。對江人別無選擇地發展早熟蔬菜后,他在五分地里創造了年收入5000多元的奇跡。
  孔令全通過訂閱的《長江蔬菜》、《中國農村科技》等雜志,研究比較品種優勢和適應性。他引進的魯春大白菜,生長期僅60天,不僅保證了換季,而且上市正逢蔬菜青黃不接的初夏,還賣了好價錢。作為對江蔬菜種植的技術帶頭人,他和孔祥林每年都要引進和試種幾個新品種。因為市場對新品種的認同一般要滯后兩三年,因而試種新品種的收益反而要低于種常規品種,但孔令全認為:“正如企業要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一樣,對江蔬菜也只有不斷開發和開拓才有活力,其意義還不在賣錢的多少。”
  這就是對江人。全村774戶中,有550多戶種植蔬菜,按理說,作為一種個體經營模式,這550多戶就是550多個競爭對手。競爭無疑是存在的,但競爭是比技術、比勤勞,品種和技術上他們互相交流,絕不封鎖。他們更多地把對江蔬菜看作一個整體品牌,整體好才有個體的生存發展空間。該村的神仙寨原來以小煤窯為生,近幾年禁絕非法小煤窯后,神仙寨的村民在經濟上一下子失去了來源。為了全村的整體發展,也為了擴大對江蔬菜的整體規模,楊繼凱、孔令全等人無償到神仙寨傳授蔬菜種植技術,送去種子,幫助他們搭建大棚,指導育苗和栽培。現在,僅兩三年工夫,神仙寨的村民種植蔬菜已經后來居上。
  對江人種蔬菜已經到了精細農業的地步,傳統農業是以畝為計算單位,可他們種蔬菜多以平方米來計算,因為同一塊土地有10個品種輪作,一年要種三四季,每個品種的種植面積都比較小,比如種五個平方的芫荽八個平方的芹菜。產值又多以株數來核算,比如一株黃瓜值3元,一株西紅柿值4元。為了把有限的土地利用到極致,他們很注重品種的生長期,對于每一季蔬菜,精確地掌握了什么時間育苗、什么時間移栽、什么時間采摘。當前一季蔬菜采摘完,下一季的蔬菜苗在苗床地里正好能夠移栽。
  “正因為這些,很高的復種指數,很多品種的輪流種植,勞動力的投入很大,所以其實對江人很苦。”說到這里,楊繼凱也嘆了一口氣。
  的確,除了冬季稍淡一些外,對江的蔬菜生產差不多全年都是旺季。對于需要精耕細作,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蔬菜生產,對江人的高收入是用汗水澆出來的。因為是多品種的滾動生
產,在同一時間,都要做生產和銷售中每一個環節的活路。比如整地、育苗、移栽、中耕、采摘、銷售等,一年四季都在做。你想歇下來那不可能,地里的蔬菜在等著你,苗已經大了,得移栽了,可土地騰好了嗎?西紅柿已經摘得了,再過幾天,就沒這價錢了,你坐得住嗎?
  7月中上旬,正是對江村的西紅柿、辣椒、茄子、嫩玉米等蔬菜的銷售旺季。臨近傍晚,各家各戶就忙開了,采摘、整理、包裝,一筐筐一袋袋蔬菜匯集到大路邊等待裝車。楊繼凱說,現在好多了,有車子運,而且大約在晚上10點至凌晨2點分幾批運到縣城西大街市場,有收購的在那里等著,賣完后還能回家睡會覺。要在10多年前,都是人背,從凌晨以后的整個夜晚,路上全是對江的賣菜人,去早了在市場上就地打瞌睡等著,去晚了菜又不好賣。
  被稱為對江村“四大苦得”之一的“殷苦得”——殷全連,前些年種蔬菜的時候,為等到凌晨5點去賣菜,可又怕睡過頭,只好一個晚上都在地里干活,或種或薅,或澆水或摘菜。其實,也不僅僅這位“殷苦得”,對江人的勞作已是全天候的了,晚上賣菜,白天干活,而且很多時候活路要干到晚上。雖然活路這么多,但對江人還沒雇工的習慣。孔祥林說,要說活路的強度也不算大,就是太纏人,但都是技術活精細活,找不懂的人來做也不放心。一年下來,也就是正月間得幾天輕松。
  今年6月,省農科院組織全省夏秋反季節蔬菜種植婦女技能培訓,幾十個人的班,對江村就去了7位婦女,并且她們都在班上作種植蔬菜的經驗介紹。45歲的鄭六惠是其中之一,她丈夫6年前去世了,就靠著她的兩畝地四個大棚,撫了3個孩子讀大學。孩子們有了工作后,都說每人每月給她200元生活費,叫她不要再種菜了。可鄭六惠說,“這么多年我都過來了,也做慣了,雖然一個人做是苦一些,但一年萬把元的收入,到哪里找去? ”
  近幾年來,對江村對江組的42戶農戶,家家的孩子都讀了高中,考取大專以上的有28個子女。神仙寨原來靠挖煤為生時,孩子們一般都不讀書,從小就到煤洞里挖煤,現在改種蔬菜后,也都送孩子去讀書了。這說明,高產出的農業生產使對江人富裕了起來,有能力送孩子讀書;同時,經濟水平的提高,也提升了對江人的文明程度。走進對江的農戶家,屋內設施齊全,房間的功能劃分已向城市看齊,基本上整潔有序。全村整體的經濟進步,好幾年沒有了偷盜現象發生,出去干活沒鎖門也無大礙,農具放在地里也沒人要。
  去年對江村被列為全區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后,村民們積極擁護,雖然自己活路忙,卻沒人推三拉四,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,大家投工投勞,完成了1.8公里的通村公路改造、257米的街面硬化、700米通組公路修建、2800多米連戶路硬化、1200米排污溝修建、1個垃圾填埋場修建、42戶茅草房改建、7000多平方米的院壩硬化、2000多平方米的圍墻修建、88個圈舍43個廁所的改造、供水56戶的人飲工程、130個鋼架大棚的建設。
  對江村為什么能夠在新農村建設中乘勢而上?因為對江的發展走的就是一條自力更生、自主創新之路;因為對江有著優良的傳統,這里曾產生過全縣第一個常年性互助組、產生過全縣第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;有著這樣的傳統,這樣的精神,對江擁有的不僅僅是富裕,還有與文明同行的不竭動力。
 暫無評論!
發表評論
姓名:
評論:
(字數不能超過300個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剩余字數:
本類熱點
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,狼友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久久久久无码看片一区二区三区,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